坛丘老街位于盛泽镇坛丘社区,南距盛(泽)南(麻)公路150米。东起小庙港、银河路,西至坛丘村22组、34组,中间隔坛丘港,全长295米,宽2~4米。路面原为碎石及泥质,1984年改成水泥路面。
坛丘古称檀邱、檀溪。据传,元末明初坛丘屯兵之地,几遭兵燹,居民遇害埋此形成一片荒丘,幸存者以土筑坛祭祀,故称坛丘。明成化年间(1465~1487),坛丘已成市,有居民四五十户,至嘉靖年间(1522~1566),居民倍增,成为当地商贾主要集散地。民国期间,镇区逐渐形成。
坛丘老街沿东西向市河清风港、明月港展开,由清风弄、明月弄两段组成。其中清风北弄分两段,小庙港至清风桥长73.3米,东与银河路交汇,清风桥向西至莲云桥长69.9米,依次与庙弄、岳祠弄交汇。清风南弄长110米,东与银河路交汇,向西至坛丘村16组吴志荣宅,中间与吴家弄交汇。明月北弄分两段,一为南北走向,向南至明月港,一为东西走向,坛丘港向西至坛丘村22组;明月南弄分两段,一段东西走向,自明月桥向西至坛丘村34组,一段为南北走向,自明月港向南至南圣堂。
坛丘老街因水而成街,水陆并行,河街相邻。街两侧店面和民居或贴水而建,或临水而筑。老店、老宅、廊棚以清末民初建筑居多,清风北弄有张昌炽、徐桂峰老宅等,清风南弄有支亦明、华建国老宅和王金波、俞菊观家廊棚等。明月北弄有莲云楼老宅、谢家老屋及店面、“童仁泰”药店、“祥泰”南货店、杨正官老宅等;明月南弄有潘家老屋等。民国时期,著名中医徐省三、徐景藩、杨恺明等在“童仁泰”“智仁堂”药店坐堂问诊。1991年春,新农贸市场在老鼠坝竣工开业,坛丘老街集市贸易渐渐衰落。
坛丘老街所沿水道上至今尚存三座古桥。东西向的市河上有清风桥和明月桥。清风桥,南北走向,梁式单孔,桥两侧镌联,分别为“划水漾边□□□;花园堤畔白龙眠”和“北带莲云双驾鹊;西联明月并垂虹”。明月桥,南北走向,建于清末,原为拱形单孔,后改为梁式单孔,跨东西向市河。莲云桥,跨南北向的坛丘港,东西走向,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,拱形单孔,拱券用武康石纵联分节并立砌置,金刚墙砌有清光绪二十三年所刻记载建桥始末青石碑,余为花岗石。桥长25.6米,宽3.1米,跨度10.6米,矢高4.52米。建于元延佑四年(1317),清雍正元年(1723)修建,名莲花桥,清光绪二十三年(1897)重建,易为今名。桥身两侧对联,其一为“白莲池边,龙鱼俱跃;碧云深处,霞鹜齐飞”另一联为“路达东西,相界盛湖笠泽;波萦左右,常以明月清风”。(钱琴珠)